假期让孩子间更快拉开差距
从武汉封城到今天,大家已经宅家一个月多了。
虽然疫情已大大缓解,但距离学校正式全方位复课,还有一段时间。
互联网教学的上线,不只使每位教师临时客串起了网红主播的角色,也使每位父母临时肩负起了教师的职责。
以前,不少管不住孩子的爸爸妈妈,可以大大方方把孩子往学校一放。
把管学习、管习惯的事儿一股脑交给老师。
自己安安心心当甩手掌柜,现在却是不可以了。
假如说在疫情发生之前,孩子的学业成就受老师关注度的影响还比较大。
那样这期间,孩子之间的角逐,就几乎完全变成了家庭教育水平之间的角逐。
而家庭教育间的高下不同,也在疫情的影响下,加速着学生之间的分层。
第一层
聪明、自律、有主见型
同事李姐的孩子,正处于生活的第一个重点期。
由于再过三个月,他就要走上高考考试的战场,为生活的第一场硬仗奋力一搏了。
这期间,被焦虑症影响得最深、最重的,恐怕就是高中三年级学生们了。
高考考试之前的每一分、每一秒对于他们来讲都弥足珍贵。
可学校却迟迟没办法复课。
当不可抗的天灾人祸即将来临时,唯一能拯救你的,只有你一个人。
这是李姐夫妇从小灌输给自己孩子的生活哲理。
在培养他自主、独立学习方面,李姐夫妇花了不少精力。
也把孩子培养得足够出色:
小学毕业,就在国内一线儿童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万字以上原创小说;
中学阶段参加数学、英语奥林匹克竞赛斩获无数大奖;
现在就读于省城一流名校尖子班,成绩排名前列。
当很多高中三年级的同龄人正备受没办法复课带来的焦虑症煎熬,在自暴自弃、浑浑噩噩、望穿秋水中艰困难程度日时,他却给我们的宅家冲刺时光做了明确的学习规划:
06:30~07:10——晨读
07:10~07:30——早餐
07:30~08:00——晨读常识回炉记忆
08:00~12:00——听网课、做笔记
12:00~12:40——午餐
12:40~13:30——午休
13:30~14:00——午自习,对上午学习的常识做回忆性复习
14:00~17:30——听网课、做笔记
17:30~19:00——晚餐、宅家运动
19:00~21:30——做完作业并上交
21:30~22:30——晚自习,对一天所学常识做回忆性复习,整理笔记、错题,写学习深思。
23:00——休息他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,每周只有周日下午才有半天左右休息时间。
周日晚又要继续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高中三年级迎考自学之中。
但他的意志非常坚定,也非常自律。
天天都一丝不苟地根据自己规划的时间表,做好学习中的每件小事。
他还是个有思想、有主见的孩子。
对于每门学科的学习技巧都有独到的见解。
不只每门学科都配备有专门的笔记本、错题集,还常常自己做易错易混常识、例题总结剖析。
并用自己深厚的学科素养画常识结构图,剖析重难题、考试知识点。
他还掌握了用画思维导图的办法,培养自己学科间的综合素养。
剖析、研判跨学科之间的什么要点可以串在一块出题。
还和几位尖子同学成立了命题小组,自己试着出题、解题。
我很认可一句话:
世界上最可怕的事,就是比你出色的人还比你更努力。
无论什么年代,胜利一定是那些有思想、有主见、有预见性,能规划和管理好我们的时间,并且足够聪明和自律的孩子。
第二层
聪明有余但毅力不足型
听一位教师朋友推荐过这期间上网课的历程:
孩子们的作业交得七七八八,几乎没哪一天是全勤的。
还有不少都是应对上来的。
互联网讲课的成效很难保证,作业水平也没办法有效监督。
父母的监管能力更是有限得非常。
而在他班上海量孩子的作业中,有一个孩子的作业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据他本人所说:
那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,IQ在同龄人中肯定是佼佼者。
平常上课的时候,不少问题老师稍微一点到,他立刻就能对答而出。
不少同班孩子半天答不上的问题,他却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醒过味儿来。
但他这期间交在父母群里的作业,却呈现出完全两极分化的状况。
有时字迹工整、漂亮,答卷答得叫人拍案叫绝。
有时却又字迹邋遢得如煤矿爆炸。
不少很基础的习题都犯下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。
联想起孩子平常的表现,我的这位朋友主动找到了孩子的父母进行交流。
在对话中,孩子在家学习时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:
我这孩子啊,聪明得非常,但就是一点都不踏实,不太能管住我们的身心。
听网课的时候,只须我不盯着,他就容易走神。
甚至趁机跑到一边去看闲书、打游戏。
作业完成得好那几次,都是我全程坐在旁边陪着他听课、做作业的。
而有几次,我想试一试他的自觉性,果然就立刻原形毕露了。
孩子的求学道路上,越是到后期,专注、仔细、勤奋、坚持等非智商原因,对孩子学习成效的影响就越大。
孩子的学习态度怎么样,一方面要看他的天性。
其次要看父母的引导与管束是不是到位。
假如做父母的了解的了解自己孩子自觉性不强,那样这段在家的时光里,还是尽量多伴随、监督一下吧。
第三层
假努力型
有的孩子在学习时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。
上课认真听讲,笔记认真整理,作业常常做到深夜。
可付出了那样多心血,成绩依旧非常不理想。
假如如此的孩子没有智商方面的明显缺点,那样问题的根源大概就是:
他们一直在假努力,大家所看到的认真、刻苦,都不过是表象。
前几日,我与一位同样从事教育的同学闲聊,就说到了如此几个孩子:
我的同学每天批改互联网讲课作业时,发现有几个孩子的作业一直雷同的。
不只答案相似度高达百分之90,连所犯的错误都是一样的。
立刻,我的同学就有了一种非常不妙的预感,便私下里分别联系了几个孩子的父母。
叮嘱他们不动声色地注意一下自己家里孩子做作业时的状况。
非常快,事情便有了调查结果:
原来,几个小家伙为了尽快地做完作业,结成了结实的策略同盟。
他们自发组建了一个群,每天都把作业训练按科目和量进行均等分工,完成后再互相“借鉴学习”。
实在是几人拾柴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,便求助百度。
而这盘大棋他们已经下了好几天了。
若不是被老师准时发现,一定还会长久地进行下去。
而据几位父母反馈的调查结果来看:
每次听课和做作业时,几个孩子的神情都非常专注,几乎未曾发现有走神的状况。
而他们的这种“专注”,在事实面前看上去那样讽刺。
像这种假努力型的孩子,在日常仍能找出不少例子。
他们不把心思放在脚踏实地多学常识,获得好成绩上,而把很多精力放在偷奸耍滑、投机取巧上。
可他们不了解的是:
学习成绩对应的只不过个人的能力,学习习惯对应的却是立身的品行。
假如你的孩子也是这类,可得加大对他的品德教育了。
第四层
贪图享乐、得过且过型
自从大家学校组织的统一互联网讲课开课以来,时间已经过去两周多了。
可有几个孩子却一直“意料之外缺席”了天天提交作业的统计名单。
经过我在父母群中三令五申、再三需要依旧无果之后,我开始了与他们父母的一对一单独交流,可交流的结果却令我备感无奈。
据当事父母所述:
孩子个头大了、心思复杂了,放假时间一久找不到事情做,心就懒了下来。
这一懒惰,对于什么事情都表现得毫无兴趣。
疫情之下,父母与孩子都被关在家,也不敢过分严格需要,害怕情绪激动之下出啥事。
他们说:
孩子天天都抱着手机,形影不离,不是看视频就是打游戏。
既不和爸爸妈妈说多少话,也不承担家务。
对于听网课和做作业更是没丝毫兴趣。
晚上也常常玩到后半夜才入睡。
一睡到将近第二天中午才醒,醒来之后依旧重复上述步骤。
听完父母的讲述,我心里有数了,这不是典型的“长假综合症”的表现吗?
人一直要有事情忙,才可以分担旺盛的精力,才能让大脑和思维迅速运转起来。
反之,一旦懒下来的时间久了而不做丝毫改变,就极易进入到一种好似行尸走肉般的状况。
其突出表现为:
常常睡懒觉,神思倦怠、精神恍惚、乏力;
喜怒无常,对所有事物都看上去厌倦,不感兴趣;
思维和反应迟钝,厌恶劳动和学习;
沉迷于虚拟世界,用游戏、小说等麻醉神经;
常常有精神上的无聊、乏味感,总想探寻刺激神经的突破口。依据我多年的经验来看,这所有其实都是放假将来身心俱空,生活不规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只须学校正式复课了,学生的生活走入正轨,生活有了规律,便能得到逐步的改变。
可是问题是,当你的孩子沉溺于彻底放任的享乐之中,只能指望复课来改变他们时。
无数已经站在金字塔尖的学霸们,依旧在用苦行僧般的自律负重前行着。
一正一反两个极端的比对下,二者之间的差距只能拉到天旋地转般的程度。
切不可以让本就缺少自律的孩子,进入彻底的放养状况。
不然时间一长,势必让他们在长假无尽的安逸享受中变为一具具行尸走肉。
写在最后
一场疫情,让学生间的角逐在漫长的假期中演变为家庭教育间的角逐。
而办法不当、监管缺位的家庭教育,势必在这场竞赛中败北。
也加快了孩子之间在成绩、习惯等方面的优劣分层。
期望看到此文的父母,认真考虑几个问题:
你的孩子是上述的哪一层?
他有什么缺点和不足?
在疫情尚没有结束的这期间里,作为父母的你须尽到什么责任?
如何帮助孩子改正这类缺点?孩子间的角逐,归根到底,还是爸爸妈妈教育能力间的角逐。
这一点,无关疫情结束与否。